“饮水思源”揭碑仪式

雪隆福建会馆于2016年9月24日(星期六)上午11时正于吉隆坡中华国民型华文中学,由该校副董事长拿督斯里林景清暨雪隆福建会馆会长戴炳基联合主持“饮水思源”揭碑仪式,并在本会三机构理事成员和学校董事会及各机构成员见证下,成功举行。

左起总务吕清云、副会长蔡庆文,黄亚峇,林云南,陈庆地博士,李萍、署理会长林忠强博士、会长戴炳基、副董事长拿督斯里林景清、陈文庆、校长吴志强、财政吴荣强、家教协会主席徐国权、校友会主席林耀仁及旧同学联络促进会主席廖金荣共同揭碑,并于碑前留影纪念。

左起为总务吕清云、副会长蔡庆文,黄亚峇,林云南,陈庆地博士,李萍、署理会长林忠强博士、会长戴炳基、副董事长拿督斯里林景清、陈文庆、校长吴志强、财政吴荣强、家教协会主席徐国权、校友会主席林耀仁及旧同学联络促进会主席廖金荣共同揭碑,并于碑前留影纪念。

本会会长戴炳基在致词中提及聚居雪兰莪一带的福建先贤于1885年在吉隆坡创组“福建公司”,也就是后来的“雪兰莪福建会馆”。会馆甫成立,就着力兴办教育,聘请私塾老师设馆授徒,让同乡子弟受教育和接受中华文化熏陶。

1919年,雪隆福建会馆的诸位先贤如叶养骞、黄重吉、谢建午、叶燕峇、洪启读等创办中华小学。他们都是当时雪兰莪福建会馆的主要负责人。1939年,董事会诸君深感仅办六年小学教育,殊不足以造就社会所需之人才,因此发起增办中学。是年中学部正式成立,中华小学改为中华中小学校。

可是于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马来亚,学校被迫停办,至1946年中学部方复办。1957年,小学部接受政府津贴,成为国民型华文小学,脱离中学而独立,中小学正式分家。1962年中学改制,遂分为中华国民型华文中学及中华独立中学,国中独中共用校舍。1981年中华独中迁往怡保路,中华国中则留现址鹅唛路发展。迄今,中华国中几经扩建,校舍更具宏伟规模,已发展成一所软硬体设备俱全的学校,并且学生在公共考试、校外学术比赛等方面表现标青,学校已成为文良港区地标之一。

尽管面对种种困境,中华国民型华文中学始终坚持它的教育使命,几十年来守护着只收识华文、懂华语的学生,坚持学生必须修读华文的传统,尽最大努力保留华校特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无数的双语人才,这份坚持和执着,令人敬佩。矗立在学校礼堂前的石碑,乃是在副董事长拿督斯里林景清公司旗下工地精挑细选之花岗岩。他在致词时说立此纪念石碑,是他“梦寐以求”的愿望,这两块花岗岩可历经百万年岁月而不腐朽,正象征让我们后代子孙永远感恩福建先贤的贡献。中华国民型华文中学校长吴志强致欢迎词时说做人须懂得感恩及不要忘本。

石碑刻上“饮水思源”四个大字,右旁小字为“雪隆福建会馆先贤创建”。正如本会会长戴炳基在致词中所表示的,“如今中华学校已经多元收生,学生老师来自各个族群,学校虽然已经没有浓厚的福建会馆色彩,但是福建会馆兴学办校的历史是不争的事实。” 他说立碑是为了纪念和肯定福建先贤的办校功绩,希望学生和来者能秉记先贤创校的艰辛和功劳,培养“饮水思源”美德,不忘该会与吉隆坡中华学校的鱼水之情。

当天,中华华中副董事长拿督斯里林景清、陈文庆、财政吴荣强、校长吴志强、家教协会主席徐国权、校友会主席林耀仁、旧同学联络促进会主席廖金荣等出席了仪式,与本会会长戴炳基,署理会长林忠强博士,五位副会长即陈庆地博士、李萍、黄亚峇、林云南、蔡庆文及总务吕清云等同仁,共同见证了揭碑历史时刻。学校舞狮队也在场助兴添彩,并燃放爆竹,场面热闹不已,仪式虽简单却不失隆重。

img-20160913-wa0023

本会会长戴炳基与署理会长林忠强博士细心地为碑文涂上红漆。

本会会长戴炳基与署理会长林忠强博士细心地为碑文涂上红漆。

左起本会会长戴炳基、署理会长林忠强博士及董事张新福于碑前留影。

左起为本会会长戴炳基、署理会长林忠强博士及董事张新福于碑前留影。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大合照

后排左1起为本会会员黄和福、董事谢中正,蔡峤清,陈正智。前排左起为董事张新福,曾名庆,苏爱然、副会长李萍、总务吕清云、副会长黄亚峇,陈庆地博士,蔡庆文,林云南、会长戴炳基、署理会长林忠强博士、董事方绥珸,李亚兰,苏坤南、妇女组主席李碧云,理事李彩云及黄凤英于碑前合照。

前排左起为董事张新福,曾名庆,苏爱然、副会长李萍、总务吕清云、副会长黄亚峇,陈庆地博士,蔡庆文,林云南、会长戴炳基、署理会长林忠强博士、董事方绥珸,李亚兰,苏坤南、妇女组主席李碧云、理事李彩云及黄凤英;后排左起为黄和福,谢中正,蔡嶠清,陈正智。

yishi-news-kanchu092516-dongfangribao

揭碑仪式相关新闻报导

yishi-news-kanchu092716-xingzhouribao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雪隆福建会馆活动 and tagged , , , , , , . Bookmark the permalink.